查看內容

我國最早的鍛件有哪些?

   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最早出現的鍛件都有哪些。1972年在河北省出土的商代鐵刃銅鉞,是至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鍛件。用金相、電子探針等方法對鐵刃殘銹進行了檢驗,鐵銹中的鎳、鈷呈不均勻分布的層狀,這種鎳的層狀分布只能是在宇宙中極緩慢冷卻時才能形成,這就表明鐵刃是用隕鐵鍛成后嵌鍛在銅鉞上的。商代為公元前1711-1066年,所以,它是至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生產的鍛件。河北省商代遺址出土的金絲是我國最早生產的冷拉件。

 
   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遺址,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殷墟。在殷墟出土的金箔,是我國最早的冷鍛件,其厚度僅為0.01mm。它也是我國古代匠人在有色金屬鍛壓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。
 

鍛件

 

   我國最早生產的用海棉鐵鍛成的鍛件,是河北省易縣燕下都44號墓出土的戰國時期(公元前403年-公元前221年)的鋼劍。經檢驗證明:這柄劍是用海棉鐵(亦稱塊煉鐵)鍛成的,這柄劍也是迄今發現的最長的塊煉鐵劍。塊煉鐵部分長67.7cm。劍的化學成分較純,含碳最很低,含硅、錳、磺等其它元素的量也很低。因此,性能很柔軟易鍛造,雖然強度低,但在滲碳以后表而變成鋼,其劍鋒很銳利。制造過程中,從表面向內滲碳,再予鍛打,形成表層含碳最高、內部含碳量低的鋼片,鍛打后鋼片延長,鍛造工匠就將其折疊過來,并繼續鍛打,并把若干鋼片鍛接為長劍。
 
   對劍的金和檢驗結果表明:此劍橫斷面上有明顯的分層與含碳量高低不同的現象和折疊的痕記。劍體含有大塊氧化鐵和硅酸鹽共晶體夾雜物,其熔點超過了1175℃,這就證明了古代匠人采用過1175℃以上的鍛造溫度。
 
   河北省懷來縣北辛堡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紅銅槌胎薄銅缶,是我國最早生產的有色金屬鍛造容器。它是一種腹大口小的盛酒用容器,容器壁厚僅1-2mm,而且厚度均勻。紅銅是用硫化物銅礦石或氧化物銅礦石冶煉得來的純銅。在自然銅礦中偶而也有紅銅,被稱為“自然銅”。用曲線形胎模伸入銅缶腹內進行冷鍛,缶壁很薄,且厚度均勻,這說明我國古代工匠具有很高的鍛造技術。
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一柄佩劍,是我國最早的鑄鐵固體脫碳成鋼法制成的鍛件。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生鐵為原料的煉鋼方法,用固體脫碳的辦法降低鑄鐵中的含碳量而使其成鋼。這柄佩劍把我國制鋼技術的使用提早到公元前2世紀末期,比歐洲要早1900多年。
 

鍛件

 

   1968年夏,在劉勝墓出土了兩柄長達1000mm的鋼劍。其中的一把鋼劍是我國用百煉鋼工藝生產初始階段的最早產品。百煉鋼的制造過程,是先將鐵礦石用木炭還原制成海棉鐵,再將海棉鐵反復在木炭中加熱、滲碳并折疊鍛打而成的。這柄劍的金相組織均勻細小,沒有分層的現象,磷的分布均勻,夾雜物含量少這說明鍛打的次數足夠多。此劍的刃部經過淬火后相當鋒利,劍背部分仍保持著良好的韌性。
 
   我國最早的炒鋼鍛壓技術鍛件產品是一把三十煉環首大刀。它是公元112年東漢年間制造的,并于1974年在山東臨沂出土。該刀內的夾雜物為硅多碳少的硅酸鹽,這些夾雜物沿鍛造方向均勻排列成行,呈現出分層現象,證明此刀是以含碳量為0.6%-0.7%的炒鋼為原料,經反復加熱、折疊鍛打而成的。
 

我們只做好鍛件 大型鍛件www.www.aiqingqv.com

關注山西中重重工

想了解更多鍛件資訊,請關注山西中重重工,文章轉載需注明!

分享:
国产精品久久av